第266章 国之大小:为什么鲁国要将大国、中国、小国必须区别对待(1 / 2)

加入书签

这是鲁成公的想法。只是,鲁成公也好,鲁国的卿大夫们也好,他们最担心的是楚国肯定是要北上的,到时如何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周旋,需要大量的智慧。

不过,大家认为,论起智慧,鲁国是有自信的。到时,就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吧。

春秋江湖的情况一直很具体,对鲁国来讲,此时与晋国的关系是公开的亲密关系,是真正的兄弟加战友的关系。

晋国貌似对鲁国也很重视,春天时组织了包括鲁国在内的五国联军讨伐郑国,夏天时鲁成公赴晋国朝见,到了冬天时,晋景公派上军帅荀庚赴鲁国聘问。

这个时候,卫国执政上卿孙良夫也正好在鲁国聘问,这下好了,晋、卫两国卿大夫可谓是同时到达鲁国聘问,这对鲁国来讲是天大的事,让鲁国的国际地位提升好几个等次。

两国卿大夫来鲁国聘问,理由差不多,都是重温此前的盟誓精神。这个盟誓,当然都是两国要继续发扬同宗兄弟情谊,共同尊王攘夷之类的。

鲁成公当然不敢怠慢,一切按规定的外交程序走下来,结果却遇到了难题。由于都要重温盟誓精神,那就得安排盟誓仪式,这个仪式就涉及到排序问题,即谁先盟誓的问题。

放在现在,大家也许只要各自在自己的盟誓文件上签上字即可,大家都坐在一起,盟誓文件都是一式几份,有几份签几次字。但放在春秋,那可不是这样的,盟誓文件存在谁先签字的问题,用当时的话讲,就是谁先盟誓的问题。

两国前来聘问,虽然都是重温盟誓精神,但由于温的不是同一场盟誓,所以这次重温得安排两场盟誓。

一场是与卫国的盟誓,重温的是14年前即公元前602年春,卫国按照晋国的意思,为对付楚国,派执政上卿孙良夫赴鲁国举行过的盟誓,当时的鲁国国君是鲁宣公。

一场是与晋国的盟誓,重温的是2年前即公元前590年春,为对付齐国,鲁成公派臧孙许赴晋国的赤棘,与晋国国君晋景公举行的盟誓。

要安排两场盟誓,但鲁国应该先举行的是与卫国孙良夫的盟誓,还是与晋国荀庚的盟誓呢?

谁先盟誓,即谁为尊!

次序问题,可不仅涉及国家脸面问题,一个不当,那就是直接爆发战争的重特大问题。

这个问题曾经在五十多年前引发过大事,即公元前639年,由宋国主持的孟地会盟中,宋国与楚国围绕着谁先盟誓引发一系列问题,最后爆发宋楚大战。

孙良夫是卫国国君以下的第一号大人物,荀庚是晋国国君以下的第三号大人物。从卿大夫的排位上讲,貌似孙良夫应该先来。

晋国是中原诸侯联盟盟主,而卫国仅仅是这个同盟圈的其中一分子。从国家地位上讲,晋国远远比卫国尊贵,貌似是晋国先来。

需要重温与卫国人的盟誓,离现在是14年了。而与晋国人的盟誓,离现在仅仅是2年,从时间上讲,貌似卫国先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