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晋伐郑国:刚屈从了楚国的鲁国,为何又要追随晋国讨伐郑国(1 / 2)

加入书签

鲁成公认为自己的思路是无比正确的,因为上次晋国在泌地之役中败于楚国,并非晋国实力不行,而有客观原因和意外因素:

一是楚国国君楚庄王确实是一个强悍的主,英明神武,文韬武略,且深谙中原礼仪,极具威仪,是位明主。二是晋国内部将帅思想不统一,自己乱了才导致的失败。两国真刀真枪干起来,不见得晋国就一定会败于楚国。

如今,你楚国虽然表现上很风光无限的样子,在中原一呼百应,但真正臣服你楚国的又有多少?这一次,你楚国居然胁迫了许国和蔡国两位国君北上,实在是太失礼了。

再说,如今你们楚国国君少年无知,大权被令尹熊婴齐把持着,你们楚国肯定要内乱。

不用说鲁成公是这样想的,就连执政上卿季孙行父以及其他公卿大夫们都是这个心思。甚至连那位无奈成为楚国人质的公弟衡,区区一介少年小伙子,也是坚信追随晋国才是正道。

既然追随晋国是正道,那去毛线楚国当人质?这小伙子看来也是非常机敏的,楚军班师回国,经过宋国时,公弟衡居然趁楚军不备,偷偷跑回了鲁国!

可惜的是,这位公弟衡毕竟太过年轻,他考虑问题只有一思,没有再思,当然不可能三思而后行。

他只想着,鲁国与楚国迟早是要交恶的,那自己作为人质留在楚国就是挨刀的份,所以要逃。他没想到的是,鲁国与楚国至少要保持表面上的盟友关系,而自己正是要为国家承担这份责任的重要干部。

如今公弟衡不顾国家利益,自己私逃回国,那会有好结果吗?鲁国大司寇臧孙许就非常火大,公开发表言论,说公弟衡这小子没有政治前途,没有担当精神,不堪重用。

于是,鲁国的春秋历史,便不再有了这位公弟衡的影子。

对整个春秋江湖甚至对鲁国来说,公弟衡这样的角色不提也罢,此时需要提的是晋国。

楚国在中原搞了这么大一个阵仗,难道晋国就听之任之了?

晋国自然有他的动作,只是这个动作,不是直接与楚国针锋相对,晋国作为名义上的中原列国诸侯盟主,行事自然有成熟的一套。

两个动作先摆下来了,一个是交好周王室。当然,对晋国来讲,不需要过于交好,周王室所能倚重的,当然必须是晋国。这次晋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就是一个献捷活动。

所谓献捷,就是指诸侯征伐戎狄蛮夷得胜回来,要将战利品的一部分献给天子的外交活动。

但晋国也是昏了头,这一次居然献的是齐捷。所谓齐捷,就是晋国将鞍地之战中得来的战利品献给周王室!

要知道,鞍地之战的敌人是齐国啊,不是什么蛮夷戎狄,你晋国这样献捷,几个意思?结果天子周定王很不高兴,他不愿接受这样的献捷!

周定王虽然不高兴,但更担心会因此而与晋国交恶,毕竟这些年来,三番五次向天子送礼的,也就晋国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