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孔子赴陈国(1 / 3)

加入书签

公元前493年夏,此时的孔子已经离开了宋国,一路颠簸,风餐雨宿,终于到了陈国。

一路上,孔子与学生们热烈讨论了陈国的渊源。

陈国是公元前1046年大周王朝所封的一个妫姓诸侯,也是大周王朝二王三恪之一。

所谓大周王朝的二王三恪,指天子分封有功之臣和姬姓宗亲为诸侯和爵位外,还将大周王朝之前的五个朝代王室后裔分封为诸侯,给予爵位。

其中,溯前两朝王室后裔称二王后,再溯前三代王室后裔称三恪。

二王后,三恪,统称二王三恪,是古代礼制中的一项宾礼。恪,指表达尊敬之意。通过给予前朝王室后裔以爵位,赠予封邑,祭祀宗庙,以示尊敬,显示本朝所承继统绪,标明正统地位。

大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分封黄帝后裔于蓟国,分封尧帝后裔于祝国,此为二王后。又封虞舜后裔于陈国,夏禹朝后裔于杞国,商汤后裔于殷国,此为三恪。

其中,殷国于周成王时期叛乱被灭,重新封商汤后裔于宋国。

关于大周王朝一开始由周武王所分封的说法,许多史料记载各不相同。如《史记·周本纪》中记“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

而《礼记·乐记》中记“武王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

两个记录,将分封黄帝之后和尧帝之后到底哪个是封于祝国,哪个封于蓟国,有了差异,相信是哪里搞错了。

这些我们不作考究了,反正春秋十二诸侯中,二王三恪中,也就是宋国和陈国在内。宋国是商汤后裔,陈国是虞舜后裔,这个是统一的。

而且,早在春秋开启之前,具体于公元前768年,位于今山东济南市长清的祝国就已经亡于齐国了。位于今北京的蓟国,也大约于百年前左右亡于燕国了。

焦国很复杂,因为围绕焦国到底在哪里,史学家们有着各种观点。

据说,原本最早封于今河南中牟的焦国,在春秋开启之时,就受郑国欺凌被迫迁今河南东商水县。

但可怜的焦国在那里呆了没多久,又被陈国所灭,被迫南迁至今安徽亳州。

但日子过了没几年,陈国又来了。焦国立即卷起铺盖就逃,逃到了今山东省嘉祥县。

这样一个流浪国家到了山东地界,就被鲁国盯上了。春秋进入中期左右时,鲁国一口吞了焦国。

对了,历史上还存在过一个姬姓焦国。

据说,周成王时期,最早封于今河南三门峡市的姜姓焦国追随参与了三监之乱,失败后被灭了。周成王另封了召公奭的第四子谯侯于今陕州东北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