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端木赐的疑问(1 / 3)

加入书签

辞别窦犨族人窦三,孔子一行人拨转车头,向宋国进发。

一路上,因为晋国贤大夫窦犨之死,使众人都不敢高声喧哗,连嗓门最大的仲由也不敢开玩笑。

心思缜密的冉求却想到一事,他悄声对端木赐道:“子贡,你说说看,赵鞅邀请夫子赴卫,是否与卫国立国君一事有关?”

端木赐看了看冉求,觉得卫国居然放着世子蒯聩尚在世不顾,居然立了蒯聩之子为国君,确实有些令人费解。

全世界都知道,流亡于晋国的卫国世子蒯聩投靠了赵鞅。赵鞅如今是晋国最强势的卿大夫,为何要来邀请孔子入晋?

卫国此时国君卫出公乃世子蒯聩之子,而国君之位理应是世子蒯聩的。世子蒯聩之所以失位,当然与卫灵公、君夫人南子有关,但谁都知道,孔子这段时期就在卫国。

孔子是见过卫灵公的,虽然孔子回来后说卫侯向他请教行军打仗之事,被自己拒绝了,然后就离开卫国。

但孔子又何必走得如此仓促呢?卫灵公虚心求教,哪怕是你孔子答非所问或不愿赐教,卫灵公不可能因此而害孔子。

合理的解释,可能是卫灵公向孔子讨教的,不是什么狗屁军事问题,而是卫灵公去世后继任国君人选问题!

任何人,一旦卷入这样的事,要么大富大贵,要么灰飞烟灭!

也许孔子出了谋献了策,甚至,立蒯聩之子为国君,正是孔子的建议。

世子蒯聩逃亡后,卫灵公并没有废除其世子之位,这意味着,蒯聩于礼于法都是卫国未来国君。

也就是说,蒯聩这一脉,是卫国公室的大宗。

但蒯聩却偏偏逃亡了,这意味着蒯聩是叛逃了卫国,这样的人,没有资格继承国君之位。

但卫国公室大宗由蒯聩这一脉继承,这个资格没有被剥夺,那蒯聩不合格了,自然是蒯聩的儿子上位了。

有些眼花缭乱,但这符合孔子的儒家礼教。

孔子更知道,蒯聩之子继位为卫国国君,蒯聩虽然是父亲,但极有可能不满,甚至要想着回卫国夺自己儿子的国君之位。

卫国这样的形势,完全可以预估到,所以,孔子决定离开卫国。

留在卫国的风险实在太大了,宁可以后卫国太平了,自己再来卫国。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