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8章 不得膰肉:为何孔子在未得到鲁定公膰肉赏赐后下了离鲁决心?(1 / 3)

加入书签

颜浊邹在卫国有一位好师长,蘧伯玉。

可以说,颜浊邹自齐国逃亡到卫国时,是蘧伯玉最先伸出了援助之手,并向卫灵公推荐了颜浊邹。

蘧伯玉,姬姓,蘧氏,名瑗,字伯玉,春秋时期卫国着名的贤大夫,在卫献公初期就继承父亲蘧无咎大夫之职。

要知道,在卫国,蘧伯玉所在的蘧氏家族是卫国名门望族,历代宗主都在朝中为大夫,蘧伯玉更是蘧氏家族的娇娇者。

蘧伯玉的政治主张是以德治国,无为而治。他倡导上至国君下至大夫,都应该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此感化、影响百姓。

貌似,治国没什么难的,只要执政者自己做好了,百姓自然会跟样,一切都好了。

这就是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重要核心思想之一,但这个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乱作为,尤其是不要乱折腾。但无为的前提必须是有让百姓遵循的东西,百姓得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

儒家认为百姓应方遵循的是礼,法家认为是法,道家认为是人。至少蘧伯玉认为是德行高尚的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道家、法家、儒家,以及其他的什么家,说到底都是为了如何治理国家而诞生的,这是共同的根。

蘧伯玉一生的实践不但令卫国人赞美,也令在大周王朝图书馆的那位老子先生非常欣赏他。

老子是孔子最佩服的人之一,也是孔子的老师。所以,孔子自然也得知在大周王朝的同姓诸侯国卫国,有一位叫蘧伯玉的大贤。

孔子把蘧伯玉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虽然他们从来没见过面,但孔子在给蘧伯玉的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敬仰之情,不止一次。

蘧伯玉也在回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孔子的敬仰之情,也不止一次。

可惜,这两位那个年代同属最伟大行列的思想家的书信没能传世。但可以相信的是,两人之间的互相敬重是发自肺腑的。

于是,孔子和蘧伯玉就成了朋友,分属两个国家的朋友,而且是忘年之交。

蘧伯玉长孔子三十来岁!

此时的蘧伯玉,已经快90岁了。

卫国的蘧伯玉和颜浊邹,鲁国的孔子、颜回、仲由这五位大佬,就由这样关系相连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