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鲁堕三都2:为什么季孙斯居然同意孔子的堕都之策?(1 / 4)

加入书签

齐景公叹了口气,他对鲁国的情况当然很清楚,鲁国,确实有着这个那个客观原因。

那行吧,寡人就要去江湖行走了,你们鲁国快点处理完内部事务,赶紧跟上啊。

与郑国关系正常化后,刚过了年,即公元前498年春,在季孙斯的主导下,鲁国卿级领导班子会议召开了。

名义上的会议主持者当然是鲁定公,参会的是大司徒季孙斯,大司马叔孙州仇,大司空仲孙何忌,大司寇孔子,大司士子叔还。

鲁国最高领导干部重大事项决策会议,研究决定的是如何解决三桓家臣屡屡叛乱的问题。

这种级别的会议要作出的重大决策,要体现集中,而淡化民主,所以相关重大议题一般是不需要讨论的。

讨论意味着民主,讲民主的环节往往放在会前的充分沟通交流。

这个问题是季孙斯思考了好几年的问题,这些年也就是季氏家族发生的事最多,南蒯、阳虎和公山不狃都是季氏家臣。

如果没有叔氏家族的这次侯犯之乱,季孙斯还真不好意思拿出来说事。

人家的家臣都没有问题,为何你季氏偏偏乱成这样?

但叔氏的侯犯踞郈邑叛乱被平后,季孙斯终于下决定要一揽子解决问题了。

当然,凭自己的那点水平,是不可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的。在如今的鲁国,最有人望、最有谋略、最有学问的,当然是孔子!

只是季孙斯不知道,孔子考虑的是整个政治架构的问题,而季孙斯只考虑到了解决眼前的问题。

孔子早就知道季孙斯一定会来找自己商议,他也作好了准备,也有了办法。

根据孔子的想法,他要通过帮助季氏解决费邑问题,还要帮助孟氏解决成邑问题。

本来也是一并帮助叔氏解决郈邑问题的,但没想到郈邑突然爆发了叛乱,而且叛乱已经被平灭了。

所以,郈邑问题已经不需要孔子来牵头解决了。

但孔子相信,这样的叛乱,迟早还要再来。

所以,在孔子的设想中,他要通过解决三桓的这些个问题,达到恢复礼制的目标。

根据周礼设定的国家组织架构,在一个诸侯国里,国君有着最高权力,他所享受的一切,其规格都是在诸侯国里最高等级的。

接下来才是卿大夫,其规制要低于国君。卿大夫以下是普通大夫,再以下是士吏,然后是平民,最底层的是奴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