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7章 孔子出仕2:什么是孔子内修七教外行三至的治国理政思想?(1 / 4)

加入书签

鲁定公继续问孔子:“请教夫子,寡人身为一国之君,欲行教化,该怎么做?”

孔子一听就乐了,推行教化,正是他最想向国君表达的思想!

这个问题,孔子不知与学生探讨过多次,其中与高徒曾参的一次对话,详细阐述了自己关于推行教化的治国理政思想。

孔子整理了一番言辞,对鲁定公娓娓道来:“主公,这个话题说简单一点,就是明德遵道。且容臣细细道来。

夫道者,所以明德也。德者,所以尊道也。故没有德行,道义就不能被尊崇;没有道义,德行也无法发扬光大。

这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着的,两者都要抓好。

举例来说,即使有国内最好的马,如果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来驾驭,那就无法在道路上奔跑。

即使国家地广民众,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来治理,也不可能成就王道霸业。

故,古之明君往往内推七教,外行三至,此乃治国之道也。七教修成,守国无忧;三至实行,可行征伐。

七教三至,国君不烦忧,百姓不困顿,此乃明君之道。内可安定百姓,守护国家;外可击千里之敌,并得胜凯旋。”

什么?真正的明君是既治理好了国家,不劳民伤财,更是没有治国理政之烦恼?

按照你孔老夫子的话来讲,只要实施七教三至,就可以成为明君了?

鲁定公激动万分,小心脏跳得如兔子般,他急道:“夫子,请讲慢一点,寡人需要消化。”

孔子微微一笑,施礼道:“主公,臣举个例子吧。古时,帝舜身边有两位贤臣,一曰大禹,二曰皋陶,有此两人,舜帝可足不出户而治理天下。

主公想想,这样的帝王何忧之有?主公,臣以为,国君之忧患,莫甚于国家不安定。大臣之罪责,莫过于政令不推行。”

鲁定公听着感觉有些敏感,他打断了孔子的话,问道:“夫子刚才说不劳民伤财,请问夫子,如何才不劳民伤财?”

孔子胸有成竹道:“明君治国,定遵循节约民力,不用民财。节制田税,亩税不超十分之一;慎用民力,劳役一年不超过三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