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3章 居丧三年:为什么孔子坚持要守丧三年?(1 / 3)

加入书签

接下来,孔丘就得居丧三年。居丧三年,是表达生者哀痛的一种习俗,具体是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得居丧三年。

当然这个后来形成了礼制,一般情况下,三年并非指整三年,即36个月,而是采用了27个月,即两个整年,加上三年中每年的一个月,共计27个月。

这三年内,据说居丧者在穿着打扮、饮食居处、言行举止等都有具体的标准,如不得婚嫁,不得娱乐,不得洗澡,不得饮酒食肉,夫妻不能同房,必须居住在简陋的草棚中,是官员的必须解官居丧等等。

当然,在春秋时期,还不需要这样做,这个礼制是在后来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统治需要而固定下来的。

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影视剧中的“丁忧”了。

应该说,这样的礼制非常苛刻,一般的人是根本无法坚持的。

但孔子就这样坚持了下来,到后来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也坚持了下来。

正因为这个居丧制非常苛刻,所以象墨子等人就予以了严厉的抨击。

但孔子则认为这是必要的,在《论语》中孔子和学生一次对话,反映了孔子的观点。

“孔门十哲”之一的宰我对孔子道:“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自古至今一直沿用过来,应该要过时了。毛想想好了,三年内什么都不能做,必将导致很多问题。为了这个丧礼,要荒废其他很多礼仪,这样整个社会就会乱套。依弟子看,守丧一年够了。”

孔子批评他道:“父母死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去听歌跳舞,就可以喝酒娱乐,你觉得会心安吗?”

谁知宰我接口就道:“当然会心安喽。”

孔子火大了,大声训斥道:“你如果能心安,那你就守丧一年吧!作为君子,父母去世而居丧,思亲之悲愁,应该是茶饭无味,夜不能寐,无心赏乐,行事不专。”

宰我挨了训,灰溜溜地出了门。

孔子的其他弟子见老师生气,忙上前安慰。

孔子用手指了指宰我的背影,犹自怒道:“宰我这个人真是没良心。想想看,他父母生下他并抚养他,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他才可以离开父母的怀抱。

三年之丧,就是君子对于父母怀抱三年的回报。服丧不过三年,这是历古以来天下通行的礼制,难道宰我连三年都不想回报父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