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少年及冠:为什么鲁襄公年仅十二岁就行了代表成人的冠礼?(1 / 2)

加入书签

好在晋国对鲁国确实是很关照,晋国国君晋悼公甚至还关心起鲁襄公的个人问题来。

鲁襄公的个人问题,当然是娶妻生子的问题,以及亲政的问题。

但这个问题有个前提,那就是鲁襄公要发育到相当的年龄阶段才行。这个年龄阶段,不是指到了几岁,而是指到了行冠礼的年龄。

好吧,我们就讲点枯燥的冠礼知识吧。

冠礼,是古时男子的成人礼,女子的成人礼叫笄礼。冠礼和笄礼作为人的成人之礼,是古时“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中的嘉礼。

礼仪文化,是华夏文化的核心文化。冠礼,被视为一个男子成人后,第一次践行华夏礼仪,从此将按华夏礼仪为人处世。讲得直白一点,一个男子成年的标志,就是行冠礼。行了冠礼,方可以娶妻生子,以真正的成年人形象生活,参加所在部落、氏族、国家的各项正式活动。

有人要问,一个男子随着年龄的自然增长,自然也就成年了,搞什么冠礼?

是的,这没有错。但是,在古时,如果一个男子没有经过冠礼这道程序,意味着他虽然在生理上成年了,但得不到承认。礼仪,本来就讲一个仪式感。不是说你有成年的能力了便是成年人了,必须得到承认。

得到谁的承认呢?长辈。所以,古时对长辈是真正尊重的,长辈的这个权力很大。没有长辈的认可,你小子成年能力再强,也不把你当成年人。

不把你当成年人的后果是严重的,你不得娶妻生子,不得参加各项正式的社会活动。

所以,有一句话叫“行冠礼,束簪辫,黄发总角,将逝长河。知礼仪,懂感恩,将立于世,将载于人”。

这是对极其普通的人讲的,那对于诸侯卿大夫级别的人来讲,这个简直是太重要了。诸侯和卿大夫的爵位,往往是继承来的。我们在讲春秋故事,总说治国理政、带兵打仗、朝见聘问、参与盟会等事,如果这个诸侯或者卿大夫,没有行过冠礼,是不能参加的。

哪怕是象鲁襄公自娃娃开始,便被史料记载了参加了这个会盟,参加了那次战役,访问了哪个国家,其实都是由卿大夫在主导的,他只是一个形式,一个代表,一个傀儡而已。

那一个人就需要一个确定的年龄来行冠礼,这个年龄,根据规定男子为二十岁,女子为十五岁。

这又有麻烦了,因为春秋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主导者往往是诸侯国君,但当这些诸侯国君掀起惊天春秋风云时,哪里有二十岁?

周文王,居然十三岁就生了儿子伯邑考。还有如今横刀立马于春秋江湖的超级大国实际掌舵者晋悼公,十四岁就当了国君,并牢牢把控了晋国政权。更不要说晋悼公自即位以来,让晋国无论是内政还是外交,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都给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之感。难道,他也只是一个形式,一个代表,一个傀儡而已?

当然不是,因为周礼对于男子行冠礼的年龄规定,视该男子的社会地位而不同。根据周礼,男子确实是二十岁行冠礼的,但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允许提早行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