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晋伐宋国:为什么晋国要讨伐铁杆盟友宋国(1 / 2)

加入书签

只是,当时作为三桓之首的季氏家族宗主季孙行父没有多想叔孙侨如的这个想法。在季孙行父看来,三桓必须团结起来,才能够在复杂的鲁国政坛上成为常青树。

正是因为对叔孙侨如的任何堤防,所以当叔孙任如不断取得功劳时,季孙行父非但没有看法,反而很欣慰。

毕竟,此时的鲁国,表现抢眼的并非是鲁国公室的代表公子婴齐,甚至连传统世族臧氏家族也不敢过多表现。对了,大司寇、卿大夫臧孙许于公元前587年去世,此时的臧氏家族由臧孙纥继任。

唯有三桓,即季氏、叔氏和孟氏,不断在鲁国人面前露脸。

看看,这一次,三桓家族又露脸了。只是,在叔孙侨如看来,并非是三桓露脸,而是叔氏家族露脸。因为自己代表叔氏家族又将为鲁国立下不世功勋。

这个不世功勋,就是鲁国于公元前585年春,叔孙侨如率军灭了鄟国,将鄟国完全吞并,成了鲁国的鄟邑。

鄟国与郯国相邻,是殷商以来的一个小国,春秋时一直是鲁国附庸,大致位于今山东省郯城县沭河以东部分、临沭县石门乡部分和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的部分村庄。鄟国邻沭水而建,国力弱小,但土地肥沃,庄稼旺盛,水草丰美,牛羊成群,适宜发展农业经济。

鲁国为何选择在这个时候吞并了鄟国?原因也很简单,鄟国位于邾国、鲁国的东南部之间,与郯国相邻,虽为鲁国附庸,但对中原诸侯来讲,是传统意义上的东夷小国。

春秋走到现在,中原列国诸侯都在靠着吞并周边小国而不断壮大自己,鲁国如果不及时取了鄟国,极有可能会被其他国家利用晋国与楚国争霸的矛盾捷足先登。

不管如何,春秋就是一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江湖。对鲁国来讲,赶紧趁楚国、晋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不注意的时候,及时为自己捞一把最实惠。而叔孙侨如,当然又立了大功。

不断立功的叔孙侨如当然还有大动作,当然,此时的他还在积累着自己的势力,我们先不提。

因为此时要提的,是宋国的事。

宋国又出了什么事?原来宋国出现了内乱,由于内乱,又使宋国无暇于盟主晋国的命令,结果晋国火大了,于是鲁国就接到了命令,讨伐宋国。我们细细说一说这前因后果。

说起宋国的事,就得从楚国先君楚庄王在世时说起了。当时,楚国取得了对晋国的泌地之役大胜,也成就了楚庄王的春秋霸主之功业。

楚庄王并非是一个穷兵黩武的楚王,他的志向是天下和平,努力借着楚国之威,通过交好列国诸侯实现自己的天下和平梦想。

公元前594年,楚庄王派大夫申舟出使齐国,意欲结交齐国。申舟的这趟差事必须经过宋国,结果由于没有办理借道手续,楚国大夫申舟居然被宋国人给杀了。

这令心存和平梦想的楚庄王大怒,立即率楚军北上,围攻宋国。宋国在楚军的强势攻击下,损失惨重,甚至都城商丘到后来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在晋国无力救援、自身实力不济的情况下,宋国被迫向楚国投降。楚庄王并未因此而灭了宋国,而是与宋国盟誓。其中一个条件是宋国执政上卿、右师华元必须赴楚国成为人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