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据理力争:为何齐国哪怕被灭也不接受晋国提出的条件(1 / 2)

加入书签

齐军在鞍地之战败于晋军,齐顷公无奈率齐军退回都城临淄。晋国联军随即便包围了临淄。

齐顷公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人,自己作为国君,得为整个齐国负责,败了便是败了,这很正常,接下来要做的是败了以后到底该怎么做。

郤克见齐国愿意求和,直接提出了三个条件:第一,割地归顺。要求齐国将侵占卫国、鲁国的土地全部归还给两国,并服从晋国的领导。第二,齐国境内的田垅必须全部改为东西方向。第三,齐顷公的母亲萧桐叔子必须被带到晋国作人质。

齐顷公一听便火大了,他当场便发了飚:“其他的都好谈,要让母亲做人质,免谈。不是继续打么?那就继续打,他们要打几仗,寡人都陪他们打。哪怕是败了,败一次,再来一次,再败再来,直到整个齐国无兵可打为止。”

发了一顿火后,齐顷公冷静了下来,对上卿国佐讲:“就请大夫全权处理谈判事宜吧,多带些玉器财帛去,一切由您决定,除了绝对不能让母亲去晋国外,其余的大夫您看着办。”

国佐是齐国两大卿大夫世家之国氏家族宗主,也是当时齐国的执政大臣,此次受命与晋国谈判,压力可想而知。

任何外交活动,如果没有强大的国家实力为基础,那是注定要屈辱的。齐国正是在已经被打败了后面临国家危亡之际,无奈与晋国谈判,齐顷公是作好了最坏的打算的,但国佐却不能把齐国谈到最坏!

郤克在中军帅帐里会见了国佐,重新提了那三个条件。对郤克来讲,前两个算是为公,那最后一个是为私。堂堂晋国执政大臣,怎么能够忍受一个娘们的污辱,这个仇今天是必报不可的。

三个条件,第一个是两项具体内容,一项是齐国今后服从晋国的领导。这一项,国佐立即答应了,反正对你晋国咱齐国暂时硬不起,那便服软就是。

另一项是归还前期从鲁国和卫国侵占的土地。这是国佐代表齐国也答应了,这是当然,此次鞍之战,鲁、卫、曹等国也参战了。而且,战役的直接原因就是因为齐国侵占他国的土地,鲁国、卫国向晋国老大求援,这才导致的鞍地之战。

第一个条件,郤克得到了满足,鲁国和卫国都很满意,齐国也愿意。顺利谈成。

第二个条件是齐国境内的田垅必须全部改为东西方向。

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晋国地处齐国之西,如果齐国境内的田垅从原来的以南北向为主改为东西向,那就意味着田间的道路主要的也要转为东西向为主,当时可没有什么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铁路什么的,除了田间道路外,其他的便是马路。

这一次,晋国召集了北狄、鲁、卫、曹等国讨伐齐国,当战车进入齐境时发现齐国的道路基本是南北向的,这样一来便对自西而东进的晋军造成了一定的麻烦。

郤克的意思很显然,你齐国既然归顺我晋国,那今后就允许晋国的战车很轻易进入齐国境内。

说得再干脆一点,那就是你齐国如果再不听话,那咱晋国就会随时讨伐你教训你,为了教训你更加方便,所以你们得将道路重新修筑一下,修成东西向。

这样的条约,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讲,那当然是不平等条约了。国佐当然不肯答应,这是丧权辱国的条约,自己如果签了,那就会成为几千年后的晚清军机大臣李鸿章一样,受尽千古骂名。

国佐不能答应的还有一条,那便是第三条,把齐顷公母亲萧桐叔子送到晋国为人质。这是国君的底线,国君是一位至孝之子,谁拿他母亲来作文章,他便会不顾一切跟你死磕到底。

国佐严肃地对郤克道:“元帅,寡君之所以让我出使,与您谈判,目的是为了两国和好,共同维系诸侯秩序。

您提出的几个条件,关于归还侵占鲁卫国土之事,我们齐国愿意接受,那是因为齐国虽然与鲁卫两国有领土纠纷,但既然现在诸侯以晋国为长,理应听从晋国的意见。再说,是齐国占领在先,现在归还,理所当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