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初税亩1:鲁国的初税亩改革,初衷是为了解决国家财政问题(1 / 2)

加入书签

初,即开始。税,即收税。初税亩的意思就是开始按农田的亩数收税,也就是说,公元前594年冬,鲁国开初实施按拥有田亩的数量收税的制度。

难道以前不是按田亩的数量在收税?是的,因为几百年以来,列国诸侯实施的都是井田制。所谓井田,即用于耕作的农田,平均分成九块,周围八块是属于个人的,中间那一块是属于国家的。

春季,人们在这个井田上将种子播下去,到了秋季收割时,中间那块地的产出要交给国家,这就是井田制下的赋税制度。量化来讲,就是九分之一的税率。

这个九分之一的税率,如果整片农田丰收,那国家得到的也多;如果歉收,那国家得到的就少。如果遇上灾害,这片井田颗粒无收的话,那国家也只能得到个屁。

几百年来,列国诸侯都这样过来,貌似没有什么问题。但鲁国现在碰上问题了,由于经常遭受灾害,所以大部分的井田居然都颗粒无收了,能够供奉给国家的当然少了,有时甚至一粒米都没有!

想想前几年,鲁国太后敬赢去世时,鲁国的国库,居然连用于葬礼的麻绳都没有,就是因为农田上可以产出的麻,因为灾荒而没有收成。

也就是说,随着灾害频频发生,国家越来越穷,你鲁宣公的财富越来越少。而鲁国这些年之所以获得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主要的就是靠贿赂或进贡齐国晋国这些大国得来的。

现在国家没钱了,拿什么去贿赂,去进贡?

那怎么办?怪老天?

但怪老天是没有用的,但凡灾荒年景,对老天非但不能怪,还得用上等的牺牲去祭祀。季孙行父亲自下农田作调研,结果他发现,国家虽然在灾荒中过得很苦,但许多豪强地主,也就是世袭的士大夫家族,并没有因此而过不下去。他们虽然也因为遭灾受到了很大的损失,但或多或少是有着收成的。

他们为什么有收成?因为他们有一些农田,是不需要向国家缴税的!也就是说,这些不需要向国家缴纳一粒米的农田,不是国家封赐给他们的井田,而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土地!

由于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土地,所以这些土地就叫私田。所谓自己努力得来的,是这些农田不是国君赏赐的,而是自己开发出来的。

私田不需要缴税,这就意味着在同样的灾害年份,这些士大夫家族就把主要的精力用于保护好经营好自己的私田。如大旱之年,挑水浇灌的绝对不是井田,而是私田。

就这样,尽管十分不容易,但至少保证了自己的私田是有一定产量的,而且这些产量,十足十都是属于自己的,不需要缴纳一粒米给国家。

那在丰收之年呢?丰收之年更不用说了,大家将主要的劳动力都用于自己的私田,同样是丰收年,但私田的作物产量往往高于井田的作物产量。原因就在于,井田产出的九分之一要交给国家,而私田产出的一丝一粒都是自己的。

大家都会算这笔经济帐,所以生产的积极性当然得用于完全属于自己的那些农田上,相对的,对井田的生产劳动积极性就降低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