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莒国来人:据说莒国人非常有个性(1 / 2)

加入书签

鲁宣公正想着,突然来报,说莒国来人了。

莒国是来了人,而且是莒国前世子公子仆。但公子仆不是来朝见,也不是来聘问的,而是逃难来了。

原来,公元前609年冬,莒国发生了内乱。引发内乱的原因那是老掉牙的桥段了。莒国国君莒纪公可能是脑袋被门夹了,居然搞了个废长立幼,废掉了其世子公子仆,另立幼子公子佗为世子。

本来嘛,已废世子公子仆也应该心碎眼闭认了命,但他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人,既然你老爸国君处事不公,那就休怪儿子翻脸不认爹。再加上莒国有一些公卿大夫们也对莒纪公强烈不满,既然你国君行事糊涂违反规定,那就给你点教训。

有了莒国一些位高权重的公卿大夫们的支持,颇有个性的公子仆就发动了政变。政变的过程我们不详细说了,反正莒纪公得到的教训就是在公子仆的策划下,莒国的一众公卿大夫们一二三一起出了手,将莒纪公给杀了。

莒国人这么有性格?是的,我们再说一例。史料记录了莒国一位史官的故事。莒国先君莒敖公时期有一位叫柱厉叔的史官,知识渊博且敢于直谏,胆识过人。

有一次,柱厉叔见莒敖公宠信小人,发布了一些不得人心的政令,便上书劝谏国君亲贤臣远小人,结果令莒敖公非常反感,莒敖公下令:“今后再也不要听这老家伙在朝堂上说三道四了。”

柱厉叔见国君冷落了他,长叹一声,果断辞官,离开都城,去了海边生活。据说,他在海边的日子过得很艰苦,反正比后世的鲁宾逊好不到哪里去。但他说不回去就不回去,甚至宫里请他回也表示坚决不回去。

但是,当柱厉叔听说国君被身边小人陷害,面临大难时,柱厉叔立即整理行装准备回莒国辅佐国君。有人对他说:“你这个人是不是有病啊?请你回去继续当官,你不干。现在国君大难临头,你却要回去辅佐国君,岂不是去送死吗?”

柱厉叔正色道:“大丈夫立于世,死又何惧?关键是要死得其所!老夫是很遗憾,国君当初不听劝,导致今日蒙难。如果老夫今日为国君赴死,能够让后世的国君们知道知人善任的重要性,那就是死得其所了。”

就这样,柱厉叔毅然回到了莒国都城计城。但此时的莒敖公已经遇害了,柱厉叔悲愤万分,他站在计城的标志性建筑五孔桥上,仰天长叹,泣泪交加,然后,纵身跳下五孔桥,自尽而亡。

据说,由于柱厉叔舍身取义,后来人们将这座五孔桥称为“国士桥”,尊柱厉叔为“千古国士”,再后到来,人们更尊称柱厉叔为“莒国的屈原”。

对了,这里出现了一个柱姓,当然,凡是姓必须与氏相关,柱姓来源于柱氏。那柱氏呢?据说,柱氏源于妘姓,即源于颛顼帝之孙祝融氏,祝融氏到了第六代,又衍生出柱氏。但这个是否是真正的柱氏渊源,我们不敢说,请柱姓的朋友还是从柱姓宗谱中找权威解释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