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昭穆之序:柳下惠叹气道,连这个都乱了,那鲁国要走下坡路了(1 / 2)

加入书签

所以,柳下惠在鲁国的威望非常高,他也经常通过与弟子交流而对国政提出自己的意见,甚至有时针砭时弊。幸亏当时的执政上卿臧文仲也是一位大贤臣,听到柳下惠的意见后,能够及时采纳,避免了一些乱政现象的产生。

公元前625年,当时的柳下惠已经96岁了,自己经历的国君已经从鲁恒公、鲁庄公、鲁闵公、鲁僖公到了第五位鲁文公了。也就是说,鲁国历史上一位相当有作为的国君鲁僖公已经薨了。

一应丧礼按规定程序完成后,这就到了冬祭大典。当时负责鲁国公室宗亲事务的宗伯由夏父弗忌担任,他认为鲁僖公的功绩要远远大于那位仅仅当了两年国君的鲁闵公,所以就不按常礼,在祭祀中将鲁僖公排在了鲁闵公之前。

这令具体负责太庙一应事物的主事非常不解,就对夏父弗忌道:“领导,这个不符合昭穆之序,不应这样摆放。”

昭穆之序,指宗庙的辈次排列。古代宗庙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设庙。比如鲁国到了鲁文公时代了,按礼共有五座宗庙。太祖庙即周公姬旦的庙居中;再在左侧设鲁僖公庙,对应右侧设鲁闵公庙,再到左侧设鲁庄公庙,对应到右侧设鲁桓公庙。在左侧称为昭,在右侧称为穆,这就是昭穆之序。

那诸侯国君薨一个,这些庙不就都要变了吗?是的,那就将最远关系的那一个先君的牌位,请到中间的太庙去。其余四座庙按昭穆次序,重新安放牌位。

对诸侯国来讲,除非严格实施了嫡长继承制且又历代国君未发生过什么意外,否则昭穆之序并非严格按照直系血亲排序的,而是要按照诸侯国君为序排列的。这就导致了国家太庙中的五庙,其上溯不可能是父亲、祖父、曾祖、高祖这个次序。如鲁文公时期动的这个宗庙,鲁僖公和鲁闵公就是兄弟关系。

天子、诸侯家的宗庙建造于门中左侧,大夫家门进去后左侧为庙,右侧为寝室。至于庶民不准设庙,那庶民祭祀祖先怎么办?这个也有规定,就是在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

古时把人生前与死后是紧密联系起来的,活着时要吃饭,死了也要吃,这个吃就是靠后人祭祀供奉。得不到供奉祭祀,就意味着要挨饿。所以,国君去世后,能否进入宗庙,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一件事。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国君薨后,会被安排进宗庙,有的如是弑君得来的君位,如鲁废公,就不给进宗庙。

宗庙是供奉历朝历代先君牌位、举行祭祀的地方,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这个规定延续了很长时间,但到大汉王朝起,皇帝开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到了大明王朝,明太祖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到明朝嘉靖皇帝,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这个我们扯得有点远了,我们接着讲鲁国公室关于鲁僖公为先还是鲁闵公为先的争论这事。

听主事官员提出自己的问题,夏父弗忌把眼一瞪,道:“这有什么不妥的?僖公之明德,远大于闵公,那自然可以将僖公位列闵公之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